读《反对党八股》
本文最后更新于:几秒前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做了一个讲演,名叫《反对党八股》。虽然八十年过去了,写作风格和要求变了很多,但文字和文章的内核是不变的。古代的激扬文字,仍能在心中回荡,这篇《反对党八股》,不仅没有因为时间褪色,反而能惊醒呢喃的梦中人。
我们写文章并不是为了无病呻吟的,也不是为了有病呻吟的。文章是给人看的,但写作的人常常既不知道文章是写给谁看的,也不知道写出来是为了什么。似乎写文章的目的就是写文章本身而已。这点我深有体会,因为我就是这样的。即使能够看到灯塔,我也迷失在了温柔的海浪之中。
要反对八股文,首先要知道八股文是什么?八股文,一般指的是明清科举考试中要求的行文格式,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作用是固定的,一些部分还要求行文对仗。大家常常说八股取士埋没了人才。是非曲直留待他人详述,可若八股文真的一文不名,又何以成为这几百年来的标准呢?八股文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为了让考官看的,看的是考生的品质和水平。如果没有标准,每个人洋洋洒洒几十张纸提交给考官,考官又哪有足够的时间阅卷评分?就像我们现在的考试一样,如果都是选择题的话,题目不能太少,否则考生就可以提前准备;但若都是论述题目,题目则不宜太多,否则批改时间过长。八股便取了一个中间值,既划定了考试的范围和格式,不让回答过长,也给予了考生一定的自我发挥,不至于缺少区分度。除此之外,明确的格式要求也让考官更容易理解考生的整个论述逻辑。所以说,很长一段时间内,八股文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取仕手段。
那毛泽东为什么要说,反对党八股呢?毛泽东提出了八条罪状,又提到了鲁迅的八条建议。其中对今日的我们仍大有裨益的,可以概括成这么几条:
- 有的放矢,搞明白看文章的人是谁。写给作家的信,可以又很多晦涩的意象和修辞,但写给普通人的文章,就不要掉书袋子,更不要故作高深。
- 语言生动,少说废话。
- 多读书,多看真实的世界。
- 反对教条主义。
前三条是很容易理解的,也是很难做到的。勤加练习才能有所改善。而最后一条,则更多是针对八股文而言的。八股文的教条,体现在两个方面:形式的教条,和内容的教条。所谓形式的教条,就比如说明清八股文要求文中有八对骈文,现在公文的一二三四五。这些其实并无什么害处,反而有助于读者理清逻辑。内容的教条则有害无益。比如人家希望你把车修好,你回复人家一二三四五,毫无作用。八股文严格的形式并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不能只会用八股文回答问题。头疼医头是很有用的,但不能脚疼也医头,更不能哪里疼都医头。
如果说教条主义还有一点好处的话,那就是让人不用动脑子,只靠经验就可以做事了。我们反对八股文,反对的是在八股文的世界中,大家都满满变懒,不管是科举考试,还是种地生产,都只会八股文了。比如遇到一个问题,我们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篇看起来解决问题的文章。
八股文大家司空见惯,对于做科研的人来说,科研论文无疑就是一种八股文。从开篇介绍,文献综述,到后边的问题分析和结果分析,再到最后的总结。结构大同小异,遣词造句也有科研的推荐句式。问题是这样好吗?看起来是好的,类似的格式有益于学者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也方便那些英语不甚熟练的人写出一篇明晰的文章。然后这里假定读者同样是一位经受过科研训练的学者。但是,其他人呢?
这样的结构对普通人真的友好吗?你可能说,反正也没有普通人去看科研文章。但我不禁有一个问题,是因为大家看不下去这种你文章,所以没人看还是反过来呢?我不知道答案,但我即使要面向普通人,为了兼顾效率,现在的格式虽然不友好,但也许是最好的了。你没法期待科学家再抽出很多时间把科普内容加到文中去,更不能期望科学家都有很高的文学水平能把科研文章写得对普通人也引人入胜。
然而现在事情起了变化,不仅仅人要读科研文章,更重要的是计算机也要读文章。当你通过Google搜索文献的时候,Google提前读了数百万的文献,然后提供给你了最佳匹配。然而Google只能理解标题、作者、关键词,和一部分正文内容。文章的核心,Google是难以理解的,所以对于计算机而言,科研论文不是太八股文了,而是太不“八股文”了。现在很多人通过自然语言识别去研究论文内容,将论文分类并找到其中的关系。但假若我们的论文本身就按照各类元数据填好内容,这项工作也许会更简单。这样计算机就可以帮我们读文献,然后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现给研究者,也呈现给普通人。
Metadata2020是一个旨在构建开放、丰富元数据的项目。目前参与者还有限,但也许有一天,真的能有一个丰富多彩的元宇宙,它的每一个切面都是五彩斑斓而又自由开放的。那时,无论是专业的科研人员,还是普通人,也许都能够自由地遨游知识的海洋。我希望那一天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