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莱诗译(3)--哀歌
本文最后更新于:几秒前
英文原文
A Dirge
Rough wind, that moanest loud
Grief too sad for song;
Wild wind, when sullen cloud
Knells all the night long;
Sad storm whose tears are vain,
Bare woods, whose branches strain,
Deep caves and dreary main,—
Wail, for the world’s wrong!
中文翻译
哀歌
版本一
狂风怒号,哀声不必更高
心悲恸 歌不行
野风劲吹,乌云霭霭仍罩
悲钟响 彻夜鸣
泪洒埃尘无时雨
叶坠花摇有情树
试问,这世上对错可明?
版本二
狂风啊,这最哀伤的呼号
悲伤满溢难成歌
野风啊,乌云霭霭笼罩
如丧钟整夜回荡
泪水空流的暴雨啊
枝叉摇曳的树林啊
深邃的洞穴和沉闷的管道
恸哭吧,为这世界的错误
后记
这是一首小诗,但翻译起来却也有一点问题。虽然同样是借物抒情,但是中西方采用的手法却不尽相同。《诗》有六艺,是为风雅颂赋比兴。而其中兴指的就是由物及人的过程。比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倏忽间便想到了佳人在水一方。而在这首诗中,景物并不是作为起兴的存在,更多的,成为了比拟的对象,诗中的风雨既有人的一面,阴郁哭号,也被用来渲染对应的气氛。若是直接翻译,比如像第二个版本一样,却显得有些不协调。比如第二句和第四句,原文省略了主语,但主语是风;而在翻译中,如果我们同样省略主语,读者读的时候更多会觉得主语是人,而非物。
另一个问题是英文中常用从句,这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常见的。文言中的从句也不会太长,比如“马之千里者”,只有一个简单的形容,而且之所以用这种结构而非“千里马”,更多也是出于音律节奏的考量。但像这首诗中,几个并列的、带有从句的名词作主语,这如果直接翻译成中文,会显得头重脚轻。解决方法一是把主语后置,二是让主从结构转变为完整的句子结构。翻译二中便是后一种方法,虽然没有完全转换,但是每一句的意象是完整的。
至于第一种翻译,则是想试一下更本地化的翻译,但原文的内容直接用中文表述,显得有些生硬,并不完整。